18家上市豬企預計上半年總虧損高達139億元。
近日,上市豬企陸續(xù)公布了上半年的業(yè)績預告。其實沒公布之前,大家都很清楚以上半年的豬價,巨頭的業(yè)績也只可能是虧損。唯一的懸念是究竟要虧多少。最終的數字也是令人震驚,根據農財智庫的統(tǒng)計,18家上市豬企(牧原、正邦、新希望(000876)、華統(tǒng)、大北農(002385)、羅牛山(000735)、金新農(002548)、天康、天邦、禾豐、唐人神(002567)、東瑞、神農、傲農、新五豐(600975)、正虹科技(000702)、巨星農牧(603477)、中糧科技(000930))預計總虧損高達139億元。其中虧損超過10億元的就有牧原、正邦、新希望、天邦4家。
為了更好的分析,我們不妨結合另一個數據來看。在7月第一周,上市豬企也公布了6月出欄,并由此公布了上半年的總出欄。根據農財智庫的統(tǒng)計,上市豬企上半年總出欄超過7100萬頭。因此我們也可以估算出今年上半年巨頭的頭均虧損約為196元。
頭均虧損196元是個什么概念?根據農業(yè)農村部每個月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規(guī)模養(yǎng)殖戶頭均虧損最高的4月的243元,最低是2月的124元。散養(yǎng)戶頭均虧損最高的是5月的420元,最低是2月的192元。也就是說,巨頭的頭均盈利水平,大概也就是和普通規(guī)模豬場平均水平差不多,跟散養(yǎng)戶養(yǎng)的好的水平也并無優(yōu)勢。
這樣的數據表現,也難怪會讓部分人用“大而不強”來形容目前的養(yǎng)豬巨頭。甚至會讓人覺得如今的巨頭已經陷入了養(yǎng)的越多,虧得越多的怪圈。
對于巨頭而言,上半年的虧損已成定局。重要的是下一步的策略。正所謂前車可鑒,近日另一件令人關注的新聞就是正邦在對深交所的問詢函中首次正面回應了巨虧的原因。業(yè)界此前對正邦早已有過各種分析,但來自當事人自己的分析還是頭一次。里面也提供了不少值得關注的信息。
按照正邦的公告,筆者大致總結為犯下了四大錯誤。
錯誤一,錯判行情。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因行情判斷錯誤,正邦還高價采購了外部仔豬,采購均價約1500元/頭,待2021年肥豬大量上市時豬價已快速下跌,銷售的價格甚至不足以覆蓋飼料及人工費用,此項外購亦直接造成了大額損失。
錯誤二,盲目擴張母豬。為快速沖刺上母豬規(guī)模,正邦在2019年4季度開始大批量外購種豬,而從外購50公斤后備種豬到母豬配種(約4個月)、懷孕分娩仔豬(約4個月)、仔豬育肥上市(約6個月),待肥豬大量上市時已經到了2021年豬價快速下跌期。受行情壓力又被迫快速淘汰母豬,前期外購的種豬均價約5100元/頭,加之后期飼養(yǎng)繼續(xù)投入綜合成本(飼料、折舊、人工、藥費等),但淘汰時僅按肥豬價的8折左右銷售。該公司2021年淘汰及死亡母豬(含后備)200余萬頭,直接造成了大額損失。兩年僅母豬減欄導致生物資產減值58億。
錯誤三,瘋狂租賃豬舍。為匹配產能發(fā)展,解決欄舍不足問題,2019年8月份開始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高價租賃欄舍,租賃完成后進行技改投入并逐步交付使用,2019-2021年支付了大量的欄舍租金及技改投入,并投入了大量的管理資源在這些租賃場上,但很多租賃場還沒有開始產出就因行情問題、大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而直接啟動了退租程序,直至2022年底才基本完成退租業(yè)務。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年末,正邦的租賃負債分別為25.33億、54.81億和20.40億。2022年,因租賃豬場大幅退租,使用權資產從上年末72.48億縮減到24.60億。
錯誤四,人才管理混亂。為匹配產能需求,正邦2020年開始大量的高薪引進管理人員,從各大院校招聘大學生,從社會招聘飼養(yǎng)人員,直接導致管理費用及生產費用急劇上升,并對原有管理體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全公司60%以上是入職不到一年的新員工,人員進出頻繁影響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正邦養(yǎng)殖高峰時公司總員工數52322人,到了2021年底公司總員工數銳減到22088人。到了2022年末,公司在職總員工數已經降到7985人。
正邦的困境固然令人唏噓。然而以上的種種錯誤真的只是正邦一家獨有嗎?顯然不是,我們甚至依然可以在目前的很多豬企身上看到這些問題,而且嚴重程度絲毫不亞于正邦。有行業(yè)人士斷言,要解決目前巨頭過度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光倒下一家還不夠,也許要再倒下兩三家,才能讓全行業(yè)出欄量恢復到正常水平,才有望讓豬價回到成本線。
顯然,巨虧暫時還無法真正停下巨頭的腳步,目前盡管有幾家企業(yè)宣布下調出欄目標,但更多的企業(yè)似乎還是在暗自較勁,行業(yè)內對下半年豬價抱有期望的同仁不在少數。他們的信心或許來自云山霧罩一般的“疫病”減產,又或者是對自己的資金儲備和成本控制的優(yōu)勢的自信。
但筆者不禁在想,養(yǎng)豬業(yè)要重回盈利的正軌,難道只有等到資金與成本的漫長絞殺分出勝負才行嗎?我們的養(yǎng)豬人真的只有踩在部分同行倒下的軀體上才能繼續(xù)前進?我們是不是應該相信,如果政府、巨頭、養(yǎng)殖戶都能展現出更大的智慧和格局,這場產能擴張的囚徒困境是可以有解決的辦法的呢? □吳昊暉
*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371-63357633*